柳公权与白居易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103人次

唐敬宗宝历元年(825),柳公权有了一个去苏州当差的机会,与白居易相聚。

之前的长庆二年(822),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,不被采用,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,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,十月到任。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、疏浚六井等政绩。长庆四年(824)五月,任太子左庶子,分司东都,秋天至洛阳,在洛阳履道里购宅。

这一年,白居易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,五月到任。柳公权随后来到了苏州,白居易对这位状元出身的皇上身边的英才,自然是相见甚欢,亲密交谈,于西楼办宴会热情款待,并与柳公权游览了苏州名胜齐云楼。

齐云楼,言其高与云齐,位于苏州吴子城上,唐曹恭王所建,为唐时刺史府北门城楼。还有一座与之同名的齐云楼,则位于长安城以东的华州城内。

吴子城与苏州城同龄,伍子胥所筑,初为吴国王宫所在地,秦汉之后一直为郡守府。唐代时这里成了太守或刺史府。苏州是东南沿海的雄州大郡,刺史的品级当在从三品以上。不知何故,也许是无巧不成书,朝廷总是选用当朝杰出的诗人来担当此地的刺史要职。白居易、韦应物、刘禹锡等诗人任苏州刺史时,都曾生活、办公在其间。小城内除有官衙府库外,还有教场和花园,最为醒目的当是北门上的齐云楼。

两人在齐云楼上远眺时,白居易对柳公权说:“你熟读史籍,一定知晓项羽刺杀会稽郡守殷通的故事。”

柳公权说:“只知皮毛,大概是秦二世元年(前209)七月,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后发生的事。事由底细如何,不妨说来听听。”

白居易说:“那年九月,会稽郡守殷通找到项梁说,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,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,听说先发制人,后发则制于人,我打算起兵反秦,让您和桓楚当将军统领军队。”

柳公权问道:“项梁怎么说?”

白居易回答说:“项梁告诉殷通,桓楚正逃亡于草泽之中,别人都不知道他的下落,只有项羽知道。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等候,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,说:‘请把项羽召进来,让他奉命去召桓楚。’郡守说:‘好!’”

柳公权问:“然后呢?”

白居易说:“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来。须臾,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,意思是可以行动了。于是,项羽拔出剑来,斩下了郡守的头颅。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,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。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,一片混乱。项羽一连杀了百十来人,整个郡守府上下全都吓得趴在地上,没有一个人敢起来。项梁召集原先熟悉的豪强官吏,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,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。”

柳公权接续之后的情节,说:“之后,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,共得精兵八千人。项梁又部署吴中豪杰,派他们做校尉、候、司马。项梁做了会稽郡守,项羽为副将,巡行占领下属各县。”

白居易说:“是啊,从此项氏一族便开始了他们的反秦霸业。说实话,项梁、项羽的起兵手段是够残酷无情的。殷通好歹也有意反秦,并且容留他叔侄二人在吴中避仇,也算有恩于他们,不想被他们冤杀,夺取权力后自取天下。”

柳公权感叹道:“所以,项羽最终兵败,自刎乌江。众人取其头,分其体,把尸首撕了个四分五裂。对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来说,这也是因果报应啊!”

白居易说:“由此可见,以德治天下是多么重要。”

二人一同游览时,说到柳公权的家乡京兆华原,白居易说:“我欣赏过华原磬,还写了一首诗,开头几句是:‘华原磬,华原磬,古人不听今人听。泗滨石,泗滨石,今人不击古人击。’”

有过目不忘之功的柳公权,对白居易的诗作熟知于心,沉思了一会儿,接吟道:“今人古人何不同?用之舍之由乐工。乐工虽在耳如壁,不分清浊即为聋。梨园弟子调律吕,知有新声不如古。古称浮磬出泗滨,立辨致死声感人。宫悬一听华原石,君心遂忘封疆臣。果然胡寇从燕起,武臣少肯封疆死。始知乐与时政通,岂听铿锵而已矣。磬襄入海去不归,长安市儿为乐师。华原磬与泗滨石,清浊两声谁得知?”

二人余兴未尽,白居易对柳公权说:“元稹比你小一岁吧,他也写过一首《华原磬》,你能吟得出吧。”

柳公权虽然很少写诗,但博闻强记,尤其是对咏叹家乡华原的当朝诗作,张口就来:“泗滨浮石裁为磬,古乐疏音少人听。工师小贱牙旷稀,不辨邪声嫌雅正。正声不屈古调高,钟律参差管弦病。铿金戛瑟徒相杂,投玉敲冰杳然零。华原软石易追琢,高下随人无雅郑。弃旧美新由乐胥,自此黄钟不能竞。玄宗爱乐爱新乐,梨园弟子承恩横。霓裳才彻胡骑来,云门未得蒙亲定。我藏古磬藏在心,有时激作南风咏。伯夔曾抚野兽驯,仲尼暂叩春雷盛。何时得向笋簴悬,为君一吼君心醒。愿君每听念封疆,不遣豺狼剿人命。”

白居易侧耳倾听,显然是听出了神,连连称道:“贤弟你的记忆力超群,我算是领教到了。”

磬,是一种打击乐器,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,后来专为帝王宫廷、达官贵族的殿堂宴享、宗庙祭祀、朝聘礼仪活动演奏,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。

华原磬,创制于天宝年间,由采自京兆华原磬玉山的磬玉精心制作。

白居易说:“天宝中始废泗滨石,用华原石代之。询之磬人,则曰:‘故老云,泗滨石磬下调之不能和,用华原石考之,乃和,遂不改。’”

柳公权说:“是的,据开元、天宝年间记载,说是杨贵妃善于击磬,拊搏之音泠泠然,虽太常梨园之能人,莫能如也。”

白居易说:“所言极是,贵妃是天宝四载(745)进宫受封的,故其所击之磬,当是华原磬。”

登罢齐云楼,颇有兴致的柳公权应该是作了一首诗的,不然不会有白居易的和诗。可惜柳公权以书艺闻名于世,其诗才被人忽略了,他所写齐云楼诗遗失,未载史籍。

白居易《和柳公权登齐云楼》曰:“楼外春晴百鸟鸣,楼中春酒美人倾。路旁花日添衣色,云里天风散佩声。向此高吟谁得意,偶来闲客独多情。佳时莫起兴亡恨,游乐今逢四海清。”

在苏州的这些短暂的日子,是柳公权终身难忘的。

在苏州为官,也是白居易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,无论是官场政绩,还是民心所向,乃至诗歌遣兴,花间风流,都让他难以忘怀。白居易在苏州任上仅仅一年零五个月,留下的却是姑苏的一处风雅景观七里山塘。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,老百姓纷纷悲啼,正如刘禹锡诗中描述:“苏州十万户,尽作婴儿啼。”

也就在次年——宝历二年(826),白居易双眼模糊,疼痛难忍,任期未满就不得不北返东都洛阳。

柳公权闻知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,虽思念心切,却没有机遇相见。

此时,国情堪忧,柳公权的心情也变得郁郁寡欢了。他读到了年轻诗人杜牧在宝历元年(825)写下的一篇《阿房宫赋》,文中说道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

在说起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时,杜牧说道:“宝历大起宫室,广声色,故作《阿房宫赋》。”

由此,柳公权也深切体悟到了爱国文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。就在《阿房宫赋》这篇文章诞生之后,年轻的唐敬宗向着自己生命的终点愈行愈近。